当前位置: 首页 >互联网 >

焦点热议:脏腑辨证:脾病辨证

来源:哔哩哔哩 2023-07-02 18:36:10

脏腑学说,我们已经学习了脾的生理功能、病理表现和联属功能,这里我们不在重复,还没有掌握的同学可以找到前面的视频进行学习。

那么脏腑辨证就是根据各脏腑的生理功能、病理表现、联属功能,从而对疾病证候进行归纳,借以推究病机,从而判断病变的部位、性质、正邪盛衰情况的一种辨证方法,是临床各科的诊断基础,是辨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我们前面已经学习过八纲辨证的虚实辨证, 虚实是辨别疾病正邪盛衰的一对纲领。虚指的是正气亏虚,邪气不明显;实指的是邪气充盛,正气不虚。虚实辨证是通过判断病证属虚属实来鉴别病情变化的辨证方法。脾系疾病的病理性质主要有虚证、实证两方面和本虚标实,虚实夹杂证。

脾气虚证:

是指由于脾气不足,运化水谷精微,及运化水湿的功能失职所表现的证候。

常见症状:

主要表现为食少、腹胀,食后尤甚,大便溏薄,肢体倦怠,少气懒言,面色萎黄,形体消瘦,浮肿等。

病因病机:

脾气虚弱,运化失职,水谷内停,所以会表现为脘腹胀满,不思饮食。食后负担加重,所以腹胀会更甚。水湿不运,流注肠中,就会出现大便溏薄。脾主肌肉四肢,脾虚之久后肢体失养,就会出现神疲乏力。中气不足则会少气懒言。脾虚失运,水湿浸淫肌表,就会出现面色晄白,浮肿。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,脾气虚,日久可导致营血亏虚。或气血两虚证。肌肤失去血的濡养和温煦,则可导致形体消瘦,面色萎黄。舌淡苔白,脉浮弱,也是脾气虚弱之象。

若先天禀赋不足或素体脾胃虚弱,或后天失于调养,或饮食不节,饥饱失常,或劳倦过度,忧思日久,或年老体衰,或大病久病之后,元气未复,失于调养,则会使脾气亏虚,运化功能失常,导致气血生化乏源,形成脾气虚证。

辨证要点:

食少、腹胀、便溏与气虚症并见。

脾虚气陷证:

是指脾气亏虚,升举无力而反下陷所表现的证候。

常见症状:

除具有脾气虚的证候表现外,尚有头晕目眩、脘腹坠胀、便意频数、肛门重坠,或久泻久痢,或小便浑浊如米泔,或脱肛、子宫下垂、胃下垂、眼睑下垂,舌淡,脉弱。

病因病机:

脾虚不能升清,头目失养,故头晕目眩;脾主散精,精微不能正常输布,清浊不分,反注膀胱,故小便浑浊如米泔;脾气虚反而下陷,则升举无权,引起脘腹坠胀,便意频数,肛门重坠,或久泻久痢,或致脏器下垂。

辨证要点:

脘腹重坠,内脏下垂,与脾气虚症并见。

脾阳虚证:

又称脾虚寒症,是指脾阳虚衰,失于温运,阴寒内生,所表现的证候。

常见症状:

食少,腹胀,腹痛绵绵,喜温喜按,畏寒怕冷,四肢不温,面白少华或虚浮,口淡不渴,大便稀溏,甚至完谷不化,或肢体浮肿,小便短少,或白带清稀量多,舌质淡胖或有齿痕,舌苔白滑,脉沉迟无力。

病因病机:

脾阳虚衰,运化失职,故纳呆腹胀;阳虚生内寒,寒凝气机,则脘腹冷痛绵绵,喜温喜按;不能温煦肌肤,故见形寒肢冷。中阳虚寒,不能温化水津,水湿内盛,则口淡不渴;水饮内停于胃,胃失和降,则见泛吐清水;水湿不化,流注肠中则见便溏;水湿溢于肌肤则肢体水肿、小便短少;水湿下注带脉不固,则见女子带下清稀、色白、量多。舌淡胖有齿印、苔白滑,脉沉迟无力,均为阳虚内寒之象。

辨证要点:

食少、腹胀、便溏与阳虚症并见。

脾不统血证:

是指脾气亏虚,不能统摄血液,致血溢脉外所表现的证候。

常见症状:

面白无华或萎黄,食少便溏,神疲乏力,少气懒言,并见出血,或便血、尿血,或肌衄、齿衄,或妇女月经过多、崩漏,舌淡苔白,脉细弱。

病因病机:

脾气亏虚,运化失职,则食少便溏。脾虚则气血生化乏源,又加出血,气血亏虚,故面白无华或萎黄,神疲乏力,少气懒言。脾主统血,脾气亏虚,统血无权,则血溢脉外而见各种出血,溢于肠则便血,溢于膀胱则尿血,溢于肌肤为肌衄,溢于齿为齿衄,冲任不固则见妇女月经过多、崩漏。舌淡苔白,脉细弱,为气血亏虚之象。

辨证要点:

各种慢性出血与脾气虚和血虚症并见。

寒湿困脾证

指寒湿内盛,脾阳受困,致运化失职所表现的证候。

临床表现:

脘腹痞闷胀痛,纳呆便溏,泛恶欲吐,口淡不渴,头身困重;或身目发黄,其色泽晦暗如烟熏;或肢体水肿,小便短少;或妇女白带量多清稀,舌淡胖、苔白腻,脉濡缓。

证候分析:

脾喜燥恶湿,寒湿内盛,脾阳受困,运化失职,气机不畅,故纳呆,脘腹痞闷胀痛;胃失和降,故泛恶欲吐;寒湿内盛,则口淡不渴。脾主肌肉,湿性重着,则头身困重;清阳失升,则头重如裹;寒湿困阻中阳,肝胆疏泄失职,胆汁外溢,则见身目发黄,其色泽晦暗如烟熏;阳气被寒湿阻遏,不能温化水湿,水湿下注,带脉不固,则妇女白带量多清稀;流注肠中,则大便稀溏;泛溢肌肤则肢体水肿,小便短少。舌淡胖、苔白腻,脉濡缓,为寒湿内盛之象。

辨证要点:

脾阳受困,与寒湿内盛并见。

湿热蕴脾证

指湿热内蕴中焦,运化功能失调所表现的证候。

临床表现:

脘腹痞闷,呕恶纳呆,肢体困重,小便黄短,大便溏泄不爽;或身目发黄,色泽鲜明如橘;或皮肤发痒;或身热起伏,汗出热不解;舌红、苔黄腻,脉濡数。

证候分析:

湿热蕴结脾胃,运化失司,气机受阻,升降失常,故见脘腹痞闷、呕恶纳呆。脾主肌肉,湿性重着,则肢体困重;湿热下注,则小便黄短,大便溏泄不爽;湿热蕴结脾胃,熏蒸肝胆,致胆汁外溢则身目发黄,色泽鲜明如橘,或皮肤发痒;湿遏热伏,热处湿中,则身热起伏,汗出热不解。

辨证要点:

脾运化失调,与湿热内阻并见。

相关阅读
大家还在看